民国二十五年湖北省银行伍角券加盖“汉阳” - 湖北纸钞


民国二十五年湖北省银行伍角券加盖“汉阳”

Hupehnote 发布于:2023-1-10 16:14 分类:货币研究  有 26 人浏览,  

hanyang650.jpg


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湖北省银行发行的伍角券加盖“汉阳”和“第四流通兑换券”字样的纸币,其发行背景应当与民国时期地方货币体系、区域经济需求及法币改革后的金融环境密切相关。由于未能找到相关的背景资料,只能做如下分析:

 1. 地方货币体系的延续
     地方银行发行权:民国时期,各省银行为满足地方经济需求,常被授权发行辅币。湖北省银行成立于1928年,承担地方金融调控职责,其发行的纸币(尤其是辅币)在小额交易中广泛流通。
     辅币补充需求: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后,中央虽统一主币,但辅币(如角券)仍由地方银行发行,以弥补法币在小额流通中的不足。

2. 区域流通限制与经济调控
   加盖“汉阳”的目的:在纸币上加盖“汉阳”地名,可能是为了限制该券在汉阳(今武汉三镇之一)地区的流通。这种做法常见于民国地方货币,旨在防止货币外流或异地伪钞扰乱本地市场。
    汉阳的经济地位:汉阳作为近代工业重镇(如汉阳铁厂)和商业枢纽,经济活动频繁,对辅币需求较大。加盖地名可针对性满足区域交易需求,稳定本地金融秩序。

3. 法币改革后的过渡期应对
   法币推广与地方适应性:1935年法币改革后,中央货币逐步取代地方主币,但辅币发行权仍部分保留。湖北省银行可能在法币体系下继续发行辅币,以缓解过渡期的兑换压力。
   应对伪钞与通胀风险:加盖地名或为加强货币管理,通过区域化发行减少伪钞流通,同时避免因货币超发导致区域性通胀。

 4. 历史背景的特殊性
    抗战前夕的经济准备:1936年临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地方可能通过加强货币管控应对潜在危机。汉阳作为战略要地,金融稳定对物资调配尤为重要。
   地方与中央的博弈:国民政府虽推进货币统一,但地方仍保留一定金融自主权。湖北省银行的举措反映了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需求的平衡。

5. 其他可能因素
   分行标识:加盖“汉阳”或为区分湖北省银行下属分行的发行责任,便于管理及回收。
   应急发行:若汉阳地区突发辅币短缺(如商业旺季),加盖券可能作为应急措施迅速投放。

   总结
   这枚纸币的发行是民国地方金融实践的缩影,体现了法币改革后地方银行在中央政策框架下的适应性调整,以及区域经济需求对货币发行的直接影响。加盖“汉阳”既是控制流通范围的技术手段,也折射出汉阳在湖北经济中的特殊地位。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货币本身,更在于反映了1930年代中国金融体系的复杂性与地方经济的多样性。
 

    欢迎藏友们提供更翔实的资料来揭开这枚纸币的发行之谜。